SERVICE PHONE
1826388999发布时间:2023-12-28 20:29:43 点击量:
J9九游会官网武林后传本月中旬,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在上海举办,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地的精武先贤的后人现身。事实上,在上海本地,也有一些精武高手的后代或传人,他们的第三代、风华正茂,和普通的80后、90后并无分别。他们眼中的精武门是什么样的,他们现在还练拳吗?这期封面故事,我们谈谈“武林后传”和“新武学精神”。
距离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岁月已经过去很久很久,当年为了强身健体而创建的精武门也有了百年历史。
2014年8月15日,世界精武武术文化大会在上海举办,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地的精武先贤的后人现身。
事实上,在上海本地,也有一些精武高手的后代或传人,他们的第三代、风华正茂,和普通的80后、90后并无分别。他们有的是中学里默默无闻的体育老师;有的是房地产从业人员,完全脱离了“武林系”;还有的后人将先贤的事业经营得风风火火。
窥一斑而知全豹,通过这些后人或传人的口,本文采集了事隔一个多世纪后,现在的年轻人对尚武精神的解读。
三十年代威震国内外的郑吉常在拳击界享有很高声誉,1940年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拳击总教练,被誉为“亚洲毒蛇”。曾任上海拳击协会。
1932年,闻名全欧的拳坛不败名将琼斯来华,并扬言:在中国,如果有人敢较量的话,不会超过一个回合。为了替中华争光,郑吉常毅然向比他重二级、体重一百四十磅的琼斯挑战。经过惨烈的比赛,琼斯颓然倒地。从此,“亚洲毒蛇”的威名震撼国内外拳坛。
“我觉得作为一门好运动,要让练习者不容易受伤。此外,中国传统武术永远是老师傅最厉害,不具有体育精神和社会意义,但现代体育讲究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
见到小汤和竺奕骏是在杨晓龙开的拳击会馆。为了配合拍照,两人来了一场表演赛,尽管如此,拳击台上的战况还是很惨烈,几个回合下来,忘了戴护牙的竺奕骏的牙齿被打出血来。
原本学习泰拳的小汤去年2月份拜杨晓龙为师后,比赛成绩有了大幅提高。而比其年轻3岁的竺奕骏反倒是师兄,2009年陪表弟来咨询的他被杨晓龙一眼相中是块好料,免费收为徒弟。“我这位徒弟,恐怕连专业拳击手都不是他的对手。”杨师傅调侃说。
看着台上生猛的两人,记者不禁吸了一口冷气,试探地问,“你们平时会打架吗?”两人笑了,“怎么可能,学拳击不光是强身,还能培养人的意志和品德。碰到突发事件,我们会比常人更加冷静,更不会冲动了。”
事实上,练习传统拳击的两人经常劝架,还有几次见义勇为的经历。有一次,汤峤崎在KTV里看到因为抢座引发的血战,10个人追着两个男生打,后者躺在地上,抱头哀嚎,已无还手能力。
看到打人者中有一人欲拿刀砍人,他冲了上去,瞬间行凶者。打人者以为他是被打者的同伙,不分青红皂白地一个拳头抡来,被小汤轻易躲闪。“我们平时训练多了,反应要比一般人快,自我保护意识很强。对方看似架势很大,但对我们来说就好比是慢动作回放。”
和小汤一样,血气方刚的小竺也是路见不平一声吼。刚练拳击没多久,他在家附近看到三人持械追着一名老人打,见老人满头是血,他实在看不过去,就上前劝阻。谁知,对方扇了小竺一个耳光,警告他别多管闲事。
对方此后企图用竹竿袭击小竺,被他顺藤摸瓜巧妙。面对凌乱的拳头,他灵活躲闪,然后迅速回击,将三人打得落花流水,围观的众人连声好叫。
从16岁开始学拳,现年27岁的汤峤崎的拳击生涯已有11年。平时练习之余他时常听杨师傅说起自己的恩师郑吉常的事,“杨老师说他年轻时,有一次被郑吉常看到在练拳,指出他光会死打,不会躲闪。这位70岁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示范,身手像猫一样轻盈。这句话让杨老师顿悟。后来,郑老前辈临终的时候,杨老师答应日后会将拳击这根香点下去。”小汤希望日后也能像师父一样,将拳击传承下去。
“据我所知,现在上海就十来家拳馆,普及率还不是很高。”小竺认为,今后拳击的市场潜力很大,“你知道吗?在英国拳击是必修课,俄罗斯人街头打架用的也是标准的拳击动作。”
与一些传统的中国功夫相比,竺奕骏认为,拳击的训练很科学,有防护措施。“但中国古代的拳法则不同,练拳的人来的是拳对拳,这样一旦受伤了就要中止练习,恢复时间长了,对拳法又生疏了,不利练习。我觉得作为一门好运动,要让练习者不容易受伤。此外,中国传统武术永远是老师傅最厉害,不具有体育精神和社会意义,但现代体育讲究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”
周士彬是中国拳击史上一个不能忘却的人物。1946年秋,周士彬在上海举办的由中、苏、意、葡、菲等七国选手参加的拳击赛中,接连击败葡萄牙和白俄罗斯的选手,最终夺冠,赢得了他第一个冠军头衔。从此,“南拳王”风靡国内外拳坛。
几十年来,他献身于祖国的体育事业,将自己的武艺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,为国家造就人才作贡献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曾任中国柔道协会、上海市拳击摔跤协会。
“不管是拳击、柔道,还是我现在教的体育,目的都是强身健体。当年精武门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中国摘下东亚病夫的帽子,现在我希望是孩子们能出来多运动,增强身体素质。”
周毅是周士彬次子周樑华的小儿子。父亲周樑华子承父业,传承了爷爷的衣钵,如今是国际摔跤联盟。
小时候,周毅随父母远赴新疆,父母作为体育老师支边,他也跟着住在学校里。因为父亲特别忙,没有特别在拳击、柔道等方面指导他,他和当地其他同学一样,夏天打球、冬天滑冰。
小学四年级那年,父亲到上海体院进修,母亲在新疆当地进修。因为无人照顾,他被寄养在上海爷爷家。“这是有史以来与爷爷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。有一次我跟着他到上海体院去,那天,正好拳王阿里来访,爷爷就和他一起上台开展了一场表演赛。那一次我才知道,爷爷居然是南拳王。”在小周毅眼中,尽管年事已高,但爷爷的精神状态一直很饱满。
后来,父亲告诉过周毅,自己是1946年出生的,也就是这一年,他的父亲在上海拿了冠军,被外界冠以南拳之王的美誉。南拳王擅长的项目主要有三,分别是柔道、摔跤和拳击。
小的时候,周毅对精武的印象懵懵懂懂,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热播的电视剧《大侠霍元甲》,那时小伙伴们一见面就来一套迷踪拳,看似像模像样,其实是乱打一气。
在新疆体院求学时,周毅主修摔跤和柔道,选修拳击和健美操作为课余训练。有意思的是,其中的三门课程与南拳王当年擅长的不谋而合。仿佛遗传了爷爷的好体质,他一路过关斩将,在市级比赛中获了不少奖。
后来周樑华率先返沪执教,得知周毅也将毕业,普陀区教育局的领导将周毅挖了过来。现在周毅一直担任上海市北海中学的体育老师。
个子有一米八的周毅重达118公斤,“码子”很大的他在体育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天分,在学校运动会上看他动如脱兔,围观的人啧啧称奇,“哇噻,这个胖子怎么跑那么快!”平时他和其他的老师一样,也唯有关系特别亲近的朋友,才会知道他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拳王爷爷。
时过境迁,当年看着爷爷和阿里同台的小周毅也有了自己的下一代。9岁的女儿开学后就要升三年级了。有趣的是,反倒是女儿加入了学校武术队,还到精武总会参加了通级考试。在周毅看来,习武特别能磨炼小孩子的意志,“有时候我爸爸也带着她到公园一块练武术操。”
问他会不会接过爸爸的接力棒,宏扬武林精神,他表示“不会刻意强求,随缘”。“在我看来,我和爷爷所做的事是殊途同归,一脉相承的。不管是拳击、柔道,还是我现在教的体育,目的都是强身健体。当年精武门成立的初衷是希望中国摘下东亚病夫的帽子,现在我希望是孩子们能出来多运动,增强身体素质,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。”
上海精武总会任教期间,他共整编了五十路鹰爪翻子拳,深受武术界赞佩。后应邀又到广州、香港授艺,并将德国大力士艾茨坦尔打败,壮了国威。
“我觉得之前它没赶上一个好时代,但就像30年前比较流行中国武术一样,现在的00后、10后没准对这个再次发生了兴趣。”
1982年出生的鲍佳梁从事的行业是房地产。小时候,体弱多病的他为了强身健体,颇有兴趣地和父亲学起了武术。
早在四五岁的时候,他就随父亲去上海精武总会参观过,那时父亲对他说,练武讲究筋骨好,不会一两年就有成就,需要从小打基础。他似懂非懂。
回忆儿时的练武经历,鲍佳梁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“苦”:以马步为例J9九游会官网,一开始站一小时,后来加码到两小时,之后逐渐增加难度,要求半蹲。“练武并非人们想象中很开心,也毫无电视上拍得那么精彩,更没有飞檐走壁。练武没有捷径,既乏味又枯燥。”
渐渐地,鲍佳梁练武的目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,从一开始的好玩到后来的实用(强身健体),再到后来因为学业繁忙索性中止了练习。
放眼望去,同龄人中的学武者几乎绝迹了。鲍佳梁觉得有些可惜,“传统武术对中国来说是国粹,需要发扬传承下去。但现在10个人中有一两个练已经很好了。”在鲍佳梁看来,15~30岁的年轻人中大多报的是跆拳道,但这些招数想用来制敌是没有用武之地的。
鲍佳梁认为,中国武术缺乏宣传是“硬伤”。反倒是国外,大兴中国功夫风,建的武术会馆比中国本土还多。
不过,他并不觉得中国武术将就此没落。鲍佳梁是80后,他分析说,自己这一代的父母讲究孩子以学为主,追求分数和好学校。但时代不同了,80后也当上父母后,因为观念、理念的不同,开始重新认可传统武术。“我觉得之前它没赶上一个好时代,但就像30年前比较流行中国武术一样,现在的00后、10后没准对这个再次发生了兴趣。现在一些五六岁孩子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中国传统武术,这可能是一种复兴的功夫潮吧。”
又名李恩聚,山东任城(今济宁)人,继承家学查拳,1910年受聘精武任教师,1928年代表精武体育会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国“第一届国术国考”获得优等,并获”老当益壮”银质奖,授予“中华勇士”勋章。时年72岁。
查拳是汉族传统拳术长拳的五大流派之一,起源于山东省。查拳经过几百年的历史繁衍,技艺木断得到充实与提高,逐渐形成了集查、滑、炮、洪、腿(弹腿)于一个体系。
“如果你要练武,就不要去炫耀,也不要去欺负别人,别太张扬。但如果别人欺负你,你可以保护自己。它不是像漂亮衣服一样用来炫耀的,哼哈两声,外表看起来很酷。”
作为武林世家的后人,刘怡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和父亲学习查拳。刘怡冬透露说,她的学拳纯属阴差阳错。“当时同班同学的外公是戏剧学院老师,希望外孙学功夫。然后我爸爸希望我学二胡。两位长辈就互换技能,免费传授彼此的小辈。看到同学跟着父亲学,我很好奇也跟着学上了。”
一开始练习基础功十分枯燥,但小刘同学坚持下来了。她的想法很简单,跟着自己父亲学,不能输给自己同学。
尽管有功夫在身,但刘怡冬从未觉得自己很炫。只有一次例外,有一年她所在的小学举行校庆,同学们力荐她和另一位练武的同学表演。看着在台上对打的两人,台下喝彩阵阵,这是唯一的一次她觉得中国功夫很酷。
后来,因为中考的缘故,爸妈怕影响到女儿学习,刘怡冬一度中止了练拳。大学毕业后,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随父亲参加了精武结对日本友人集训班,重拾拳艺。
从小,因为练武,她的身板很硬朗。练武还帮她逃过几劫,前不久,身怀六甲的她在厕所里不小心滑了一跤,危急时刻她用一个普通人断不会做的奇怪动作化解了危机。还有一次,她开助动车时因为避让流浪狗,从车上摔了下来,随后就地一滚,立马起身,安然无恙,把路人看傻了。
因为高考成绩不错,她没有走体育特长生的道路,进入普通的大学读书,走上了普通的工作岗位,尽管没有“从武”,但她觉得如果日后机缘巧合,没准会发扬祖先的功夫。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,一来自己的武艺还没那么好,二来还不认识足够多的名师。还是属于业余的练武者,连圈内人士都算不上。
“以后我的孩子出生了,会让他学武。”刘怡冬认为,练武之人的坚忍度和毅力远超于常人,普通的孩子会很快对一件事失去兴趣,练武讲的是吃苦耐劳、包容、冷静、坚持,从小练武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在人格上出现太大的偏差,会更有担当。
但她看来,现在国人练武者寥寥和现在的风气有很大关系。“要练内家拳法,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。不像跆拳道之类的具有表演性,很炫。中国武术讲究的是一种精神,不是秀。爸爸曾和我说过,如果你要练武,就不要去炫耀,也不要去欺负别人,别太张扬。但如果别人欺负你,你可以保护自己。它不是像漂亮衣服一样用来炫耀的,哼哈两声,外表看起来很酷。练武者,师父从你的站姿、步姿就可以掂出你的分量,看出你功夫是否到家。练武的人气质和蔼可亲,就像张三丰一样。”
如今,走上工作岗位多年,状态好的时候她还会练习基本功,一开始老公不知道自己娶的是一位“女侠”,得知后调侃说会不会被家暴。刘怡冬笑称,绝不可能,练武的人反而不会冲动、逞能。
眼下,练武在人群中还是非常小众的,她认为,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武术没有做商业性的推广。但一旦涉及到商业,武术就失去了原来的纯粹。